2020年9月3日,联合国发布了《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在这份文件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第二的大国,中国和印度在粮食进出口的份额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玉米大豆等
农作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
进口
,而
出口
的农产品也多为
蔬菜水果
之类。
但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
粮食出口大国,
进口粮食很少。
而这样的数据颠覆了很多人的印象,毕竟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中国地大物博,土壤肥沃,为什么粮食还要靠大量进口?而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却能把自己的粮食大量出口呢?
一、中国的粮食进口
在粮食产量上,中国是可以说是世界上的超级产粮大国。
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深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

受制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影响,在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或者是一个国家之中,
农业一直是最重要的根基。
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过安稳的田园生活也是中国绝大多数古人的终极梦想,农业是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根基。
因此,在建国后,新中国也一直将第一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因为农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新中国的立国之本。
而现如今,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机械化科学化种植方式的推广与杂交水稻的大放光彩等,
中国的农业总产值一年比一年高,几乎年年都是大丰收。
其中,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的自给率超过了100%。

可以说,中国人民再也不用为了吃饭而担心了,像“1942”那样的大饥荒已经彻底从中国人的未来中消失了。
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虽然说中国在粮食产量上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超级大国,但在
粮食结构上,
中国目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
玉米
和
大豆
两种作物,需要依赖进口才能实现满足。
而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是中国的土地不适合种植玉米和大豆,也不是中国人民不愿意种植玉米和大豆。
而是在经济效益上,从美国,巴西等国家
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价格
比国内种植的大豆
低廉
。

价格低就意味着中国农民种植玉米和大豆的经济效益十分的低,
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们纷纷放弃种植大豆和玉米,并转而改种其他经济价值高的水果蔬菜等。
所以,在中国农业进出口的作物中,
中国对外出口的优质水果蔬菜越来越多,而大豆和玉米却还在大规模的进口。
这也就是中国大规模进口粮食的第一个原因——粮食结构的失衡。
其次的原因,便是与
中国十四亿的庞大人口有关。
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口一直在大规模增长,直到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中国人口的增速才逐渐放缓。

虽然说这些人口的诞生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让中国吃透了人口带来的红利,有了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成果。
但伴随着红利而来的还有巨大的资源消耗,而粮食就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虽然说为理解决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中国做出了很多努力,让当今的中国人民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可尖锐的人地矛盾问题一直都在随人口增长逐渐膨胀。
中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着14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耕地面积,
而这仅仅只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却要承载着世界近20%的人口的粮食,这显然是不够的。
更加可怕的是,
中国的人均耕地仅为1.35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1亩。
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的产业转移,中国的耕地数量依旧在大大减少。
根据国家此前定下的16亿亩的
耕地红线
来看,当中国的人地矛盾达到最大时,中国的人均耕地仅为1.14亩,届时中国的粮食危机和耕地危机将一同到来。
而通过外国进口,减少国内的粮食种植,以保存耕地,
是中国为了
缓和人地矛盾
的有效措施之一,以现在换未来。
因此中国大规模进口粮食的第二个原因便是因为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最后,
中国大规模进口粮食的原因之三,
则是与
中国如今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自打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超想象,40年过去,今日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此时,中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也从满足温饱过渡到了追求世界粮食,因此外国高端粮食产品的进口便开始逐渐扩大。
二、粮食问题的改善
综合以上的三个原因不难看出,
虽然说我国目前的粮食状况还是有依赖进口的成分在,但绝非是离了外国不行的地步,因此对于粮食问题也大可不必过分担忧。
并且,近些年来,以上三个问题正在逐渐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首先,在影响较为严重的粮食结构上,我国政府与农业部一直大力推进国家粮食结构改善。
近年来,玉米、大豆的收购价与农业补贴价格较21世纪初有了大幅度的上涨,这使得国内的玉米大豆的种植户积极性大大提高,国内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也在年年上涨。

其次,是中国的人地矛盾问题,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带领下,中国的水稻亩产成功地突破两千斤。
这就意味着,即使中国人的人均耕地仅仅为一亩多,但能产出的粮食却足够中国人一年的消耗。
而最后的高端进口粮食难以自产的问题,随着中国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自主生产的高端粮食品牌与优质粮食正在打响世界市场。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现阶段进口粮食并非是无奈之选,而是在考虑经济效益后做出的合理性的决策,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三、农业矛盾体——印度
在许多人的眼中,等级制度森严的印度是愚昧无知且落后的国家——一片脏乱差,那么印度的农业应该也好不到哪去。
而事实恰恰相反,虽然如今的印度存在着以上的情况,但在粮食出口上,印度是一个超级大国。

根据数据显示,印度2020年的粮食产量为3.13亿吨。而中国的产量是6.65亿吨,在产量不到中国的一半的情况下
,印度还能出口1300万吨的大米,并且增长率高达43.5%,占到了2020年全世界粮食交易量的25%。
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据,而更加可怕的是另外一组数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
在世界饥饿人口国家排名中,印度处于倒数,
算得上是世界上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了。

在印度,每年都会有
100万名
的
五岁以下孩童
因为饥饿而去世。除此之外,印度拥有着世界上接近30%的极度饥饿的人口。
直至2020年,
印度的人均粮食为226公斤,与中国20世纪中期三年困难时期的数字差不多。
综合以上的数据可以说,印度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粮食矛盾集合体,一方面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粮食出口大国,另一方面又是世界最饥饿的几个国家之一。
这便令人十分的好奇,为什么印度连自己国内都供应不满,却还能大量出口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印度奇葩的农业结构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不过在阐述这方面属性之前,要先说明一个前提,那就是
印度是一个极其适合粮食种植的国家。
印度位于南亚,有着2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绝大多数地区位于热带和温带,水热条件极好。
而且,印度虽然仅有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耕地占据了一半以上,达到了150万平方公里左右,比中国还要大。
曾经有一位农业学家大胆的假设道“若是将印度的耕地全部交给中国或者美国或中国来种植,那么将能够养活全世界50亿的人口。”
不过事实却是,印度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正是前文提到的“奇葩”的农业结构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四、现代社会的传统农业大国
从经济结构上看,印度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上,而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既是粮食出口大国,又是饥饿人口大国的核心原因。
在印度的人口结构上来说
,印度的人口结构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是农民阶级,并且其中50%以上的人都是没有土地的无地
农民
,
绝大多数土地掌握本地主中。
在印度这些掌握土地的地主们,受制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在农业发展上长期靠着出租土地给佃农来创造经济,
很少重视科学技术与水利技术对土地粮食产量的影响。

而那些想要依靠土地养活自己的无地农民又没有充足的资本和生产资料来进行工业化耕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的粮食产量低得吓人,并且由于水旱灾害经常颗粒无收。
不仅如此,印度的农业依旧保持着农业税的制度,
高额的农业税对农民的生存空间再一次地进行了压榨。
一方面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无地农民,另一边是掌握大量粮食和土地的地主,地主阶级自然不可能将粮食分给农民们。
同时,印度国内的工业也是极为落后的,因此这些粮食就会被出口到发达国家来换取外国的工业品,因此来维持印度国内的现代化社会。

但这样做的后果便是
极大的贸易逆差,
印度每年的贸易逆差高达两千亿美元。
有人曾经计算过,若是印度能够扭转他的贸易逆差,并且将这些钱运用在印度的教育医疗和工农业发展上,足够印度在30到50年中达到今日之中国的发展水平。
但对于印度人民更加绝望的是,在印度几十年的发展之中,饥饿一直在伴随着他们。
但是,
深入骨髓的阶级观念
与
落后的社会结构
让他们无法反抗,并且印度的
“西方民主”政治结构
一直在深深地禁锢着印度群众。

在很多印度人的观念中,仿佛自己吃不饱饭就是应该的,自己被压迫也是应该的,每个人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一代又一代,资本家,地主阶级,政治结构与印度背后的外国势力联合组成了一座高大的围城,将印度群众死死地围在里面。
他们亲手种植的粮食,会被地主和国家收走,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过外国,最后所挣到的钱,一份进了地主的口袋,一份进了高官的口袋。
他们用这些钱享受着印度农民一辈子都享受不到的生活。

但更加可怕的是,印度的人民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这是应该的。对比于印度的现状,
这不仅令人感叹,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不受压迫,能吃饱饭的生活何其幸福。
参考资料:
李国祥 陈劲松 粮食减产与粮食安全.中国农村经济.2001.4
唐黎标 试论中国粮食供给问题.粮食问题研究.2019.5
苏李 中国粮食供给波动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毛学峰 刘 靖 朱信凯: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管理世界》(月刊)2015年第3期
韩明伟 试论英属印度时期英国对印近代民族工业的阻碍作用.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 冰 印度农业政策变迁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少亮 印度农业政策演变及趋势研究.世界农业.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