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牵手”智慧农业 让新时代农民“慧”种地

眼下正是耕耘时节,可田间地头却不见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传统农业种植,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不断融合的当下,“聪明”高效的智慧农业登上了乡村振兴的“大舞台”,逐渐让农民从“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也让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持续发力。怎样实现农民变股民?怎样利用智慧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平台让更多

眼下正是耕耘时节,可田间地头却不见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传统农业种植,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不断融合的当下,“聪明”高效的智慧农业登上了乡村振兴的“大舞台”,逐渐让农民从“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也让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持续发力。

怎样实现农民变股民?怎样利用智慧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平台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这些问题梧桐树乡给出了答案。在梧桐树乡梧桐树村的集中连片农田里,无人驾驶车辆正在精准播撒蔬菜种和玉米种,用来监测用水量的主干渠水流量智能化感应器也已安装完毕,远程探测装备早已“上岗”,通过手机屏幕可实时理解农田信息。这一波科技操作,是银川市科技局实施的“云RTK固定基站农田综合监测预警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智能农机装备无人驾驶系统集成应用与示范研究”2个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的大力应用。

去年以来,梧桐树乡通过县级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延伸终端下沉到乡级,从乡级下沉到各个村,把各村零碎、零散的农户、土地和农机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不仅让资源得到了整合,也体现出了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优势。“数字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智慧化农业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宁夏绿先锋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限公司王刚说,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让广大农民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在梧桐树村记者看到,广袤的农田里农机正来回穿梭,只闻“机”隆声,不见农人忙,原来村上正利用村级智慧农业的农机精准作业监管服务系统,对农机作业进行全过程监管,在平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农机的作业情况,实现农机使用状态、作业面积统计、作业质量分析、作业轨迹跟踪等可视化监管。纳入监管平台的34台拖拉机全部来自梧桐树村,通过本村的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也为村民省了不少钱。

“犁地、旋地的深度,平地的平整度……这34台拖拉机的作业状态、作业的质量,以及整个耕、种、管、收过程我们全部可以监测,这就是我们平台的优势。”王刚说,生产物资化肥、种子、农药也通过这个平台直接延伸下来,有效解决了社会化服务生产物资最后一公里无法下沉的瓶颈问题。

先进的智能农机作业监管终端,以其监测信息实时传输速率高,操作简便,日常监管方便,管理人员工作量小;驾驶员操作精准作业,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已成为村里农业耕作的“千里眼”。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加持”,2021年梧桐树村为老百姓每亩节省了近一百元的农机作业费用,梧桐树村也成为我市第一家实现整村社会化服务的村庄,标准化、精准化种植模式实现了科学种田、节本增收。

依托土地托管和智慧农业,梧桐树村的村民们当起了“甩手掌柜”,不用种地,收入反而有所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智慧农业的模式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

“虽然田是村民的,但是村民不用操心,由我们村上来统一耕作,给村民省了一部分钱。闲下来的村民还可以到周边麒麟瓜、梧桐香菜等基地打工,还有一笔收入,村民对我们社会化服务管理非常满意。”梧桐树村党支部书记肖天奎说。

沙坝头村去年通过植保无人机实现了药剂、种子、粉剂等喷洒作业,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的优势让村民们对今年的粮食品质非常有信心。

“去年稻瘟病,通过植保无人机打药,治疗效果非常好,近千亩宁粳43,打出来粮食的质量比我们买的稻种的质量还好。所以今年我们继续种宁粳43,在防病这方面老百姓放心。”沙坝头村村委委员杨红喜说。

如今,在我市可以找到许多智慧农业新场景。从做“体力活”到干“智力活”,从收成“看天气”到增收“靠技术”,手机、无人机成为“新农具”,数字、信息成为“新农资”,乘着“智慧农业”的东风,乡村振兴也正在被赋予新动能和新活力。

记者:王 源

本期编辑: 李 洋

责任编辑: 陈晓霞

审核:陈玉华

看完“点赞+在看”,网友阅读好习惯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导航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三农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