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过博物馆的朋友有没有发现,中国古代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其实主要有三个类型。
第一,武器、盔甲等文物,代表着军事;
第二,文人们的书画墨宝,代表着文化;
第三,古人用过的器皿、工具,代表着经济(或者说,代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
再换个角度,有没有人发现,其实央视爸爸从1994年开始,就把军事和农业放在了一个频道(CCTV—7),一直到2019年才分开。
央视军事农业频道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五个字——“民以食为天”。
这五个字是我们的老祖宗们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
在这五个字的指导下,我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谁也无法具体说清,中国人到底有多爱种菜!
01、最爱种菜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爱种菜的民族。
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诗经》里就出现了38种蔬菜,《诗经》讲的属性,其实就三件事,谈恋爱,打仗,摘菜种菜!
比如,泡妞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一句就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中国人打仗的时候也要种菜,比如《诗经》最着名的战争诗《采薇》开篇就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从古至今,无论中国人走到哪,总是想本地里种点什么。
《耕织图》
乡下田间种菜,已经是习以为常,来到大城市,高楼大厦,广场阳台,中国人也能种点菜;
走出国门,中国人也要种点什么,中国驻外维和部队就经常在自己的营地里种菜,中国军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在自己营地种菜的部队;
普通人也不例外,当中国的父母和留学生陪读之际,就会利用学校的荒地种出一大块菜园。
维和部队接受采访
于是,世人惊讶地发现,农田,荒地,溪旁,海边,砖缝,楼顶,阳台,架子,到处都是中国人种菜的场所。
城市高楼种菜
砖缝种菜
架子上种菜
有地要种,没地也要种,有条件要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
地球上就没有我们种不了菜的地!
南极深海,宇宙太空也无法阻挡我们的种菜热情。
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带着“月球土特产”返回地球时,马上有网友问:“研究月壤都能干啥?能种菜吗?”
嫦娥五号返回时的新闻报道
当中国科学家说,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连新闻标题里都透露着失望。
结果网友发现月壤可以发电,有电就可以搞无土栽培,月壤也可以种菜!
勤劳的中国人坚决不浪费每一寸土地,太空也不行!
02、中国人种菜历史
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种菜?
原因很简单,中国人要填饱肚子!
可世界人都要吃饭,为什么就中国人种菜热情这么高呢?
其实,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农耕,游牧,渔猎!
我们中国人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农耕,也就是本地里种菜,种粮食。
我国古代,主体民族汉族是以农耕为主,少数民族则是以游牧、渔猎为主。
之所以会这样,除了中国的地理气候因素,最主要还是因为农耕方式最稳定。
游牧和渔猎相对来说,是很不稳定的,运气不好就得饿肚子,因此古代少数民族经常通过掠夺的方式,从汉族人手里抢点必要的粮食。
尤其是当中国发明了陶器后,就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而不是像之前一样随意丢弃。
这样一来,中国人种菜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有了陶器,古人不怕粮食多,粮食越多越好,吃不完可以留着下一顿吃,以备不时之需。
因此,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种菜技术。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现代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发现大量的稻谷、瓠、菱角遗存,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也出土了菱角和甜瓜子;
在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了芸薹属种子。
这些遗址的出土,表明我国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学会了种菜,并且掌握一定技巧。
事实上,早在1万2千年前,中国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这是一种以牺牲大片森林为代价的“刀耕火种”。
《左传》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
《普通话》也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烈山氏这个叫柱成为中国第一位农神,也是被夏朝祭祀的农神,被称为稷。
他因为掌握了种菜技巧,帮助烈山氏成为部落首领。
(有一种说法,烈山氏就是炎帝神农氏)
烈山氏神农炎帝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记载,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弃,教会了人们种麻、黍、稷、菽等各种粮食。
后稷还总结因地制宜,品种则优等种植技巧,甚至还懂得除草技术。
他又被称为后稷,成为继烈山氏之后又一个农神。
后稷有个弟弟叫尧,就是尧帝,还有一个弟弟叫契,契就是商朝人的祖先,而后稷是周朝人的祖先。
因此,从商朝开始,后稷开始被祭祀。
烈山氏和后稷的传说表明,此时中国已经掌握了更加成熟的种植技术,中国种植水平大幅度上升。
有学者认为,烈山氏代表着以山林为主的“刀耕火种”农业;后稷代表着以平原为主的农耕(锄耕和犁耕)农业。
后稷纪念雕像
随着农耕农业的到来,古代的土地可以轮流种植和休闲, 产生了休闲轮作制(先秦时期,休闲轮作制是以三年为一周期,耕种二年休闲一年),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与此同时,中国人开始逐渐掌握了施肥技术。
5000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发现了罱河泥,有了人工施肥的先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施肥开始普遍。
比如,《周礼》记载的“土化之法” 就是用人的粪便施肥的方法改良土壤。
《礼记·月令》也记载:“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韩非子》记载:“积力于田畴, 必且粪溉” ;《荀子》也记载:“多粪肥田, 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随着中国人掌握了农耕和施肥技术,中国古代农业水平发展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农耕图》
而且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种植体系,即黄河流域以种粟、黍、小麦为主,长江流域以种水稻为主,两种体系,产量都比较丰富。
03、以农为本,以食为天
粮食越稳定,人口增长也就越快,随着人口的增多,老祖宗的部落变成了国家。
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扩充实力,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劝课农桑,鼓励百姓种菜!
种得越多,国家也就越富。
种菜成为中国从上到下,全民参与的大运动。
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统治者,不重视农业生产。
春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曾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越王勾践复国,他首先做的就是率领全国人民种菜,竭尽全力,鼓励越国人进行农业生产。
汉高帝刘邦登基后,就确立了无为之治,朝廷少折腾,让老百姓安安心心种菜;
汉武帝打了一辈子仗,可他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下令规定,任何人敢随意宰杀种地的耕牛,直接砍头;
曹操更是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踩踏农田,违令者斩。
哪怕是自己不小心踩到了,也要割发代首。
曹操不慎踩踏农田后,割发代首剧照
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官员们要好好带领老百姓种地。
朱元璋时不时地就去田里看农民种地,谁敢让农民伯伯不能好好种地,老朱就杀他全家。
朱棣天潢贵胄,也把粮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朱元璋查看粮食种子
从古至今,所有封建王朝,对一个官员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四个字——劝课农桑!
因此,当我们翻开史书,几乎所有名臣干吏任职地方时期,都能让老百姓好好种地种菜。
做不到这点,就不会是一个好官员。
为什么中国古代统治者会如此重视。
因为中国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这一切都是逼出来的!
据统计中国史书记载的饥荒次数达到了惊人的5258次。而同一时期,欧洲发生的饥荒次数仅为864次。
中国史书中的“饥荒”层出不穷,每一次都会导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饿殍遍野,易子而食。
很多朝代就是因为老百姓饿坏了,迫于生计,死里求生,揭竿而起,从而结束了一个王朝的统治。
统治者们被搞怕了,老百姓更是饿怕了。
又怎么不可能重视农业生产,抓住一切机会种菜呢?
而且,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古代的人才知道饥饿。
蒋兆和《流民图》
事实上,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才不过40多年。
我们的祖辈甚至是父辈都尝过饥饿的滋味。
中国是农业大国,没有粮食,就没有了一切。
这就是中国人如此热爱种菜的原因。
结语、
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中国是礼仪之邦,更是种菜大国,种菜已经成为一种天赋,植入中国人的基因里。
正是这种天赋,让中国人经历了5000多次饥荒,依旧绵绵不绝,生生不息,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