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郭兰萍等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化学农业的区别及其特点,指出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进而提出了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11-14],即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确保中药材质量和安全为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指标,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设计、布局、生产和管理中

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

郭兰萍等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化学农业的区别及其特点,指出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进而提出了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11-14],即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确保中药材质量和安全为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指标,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设计、布局、生产和管理中药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15]。

郭兰萍等通过梳理生态农业、生态种植、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生态农业模式、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有机农业、自然农法、生物农业、可持续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相关概念,并系统比较了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现依据产地环境及农业投入品标准,指出中药生态农业对种植环境的要求和投入品的管控与有机产品相当,认为在真正合乎规范的操作中,虽然不以认证为目的,但中药生态农业产品在安全上已达到有机产品要求[15]。

有机农业的标准要求高于绿色农业,更高于无公害农业,无公害农业对环境的要求低于中药材GAP的要求。指出中药生态农业对种植环境的要求和投入品的管控与有机产品相当,认为在真正合乎规范的操作中,虽然不以认证为目的,但中药生态农业产品在安全上已达到有机产品要求[15]。

郭兰萍等指出生态农业是知识更密集,需要利用时空尺度的系统设计和规划,实现生物防治、物质能量循环、景观布局等目标,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更具复杂性和稳定性,最终确保环境和中药材的优质安全[15]。被公众所熟知的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只是中药生态农业中的一种模式,或者不投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也只是中药生态农业的管理模式之一。

中药生态农业的特征

中药生态农业具有生态农业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14]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追求生态平衡,通常不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及生长调节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设计形成内部组成与结构较复杂的能自我维持的系统,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综合收益,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强调间作套作轮作等栽培模式,重视农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坚持减少废弃物输出;实现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药生态农业还具有其独特性。

①中药材独特的药物属性要求中药生态农业过程管控应以药效物质的积累为核心。中药材中次生代谢产物是中医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其治疗效果取决于中药材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而非总量。但不同来源、不同产地、不同栽培、采收加工常会导致中药材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相差悬殊,导致药材疗效差异甚至影响用药安全。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干物质的积累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通常是一对矛盾体,大量农业投入品的施用在保障产量的同时会导致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减少,甚至改变次生代谢产物间的比例,而降低中药材质量或造成药效的丧失。这都提示中药生态农业对投入品的使用应更加谨慎。

②符合药用植物原生生境的自然环境是开展中药生态农业的理想场所。药用植物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数中药材栽培历史短,品种基础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耕作制度。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药用植物的应激反应产物,在受到病虫害、水分胁迫、光胁迫、温度胁迫、养分胁迫等自然环境胁迫时积累量增加,人工栽培改变了中药材的生活环境,其造成的胁迫变化会导致中药材次生代谢紊乱,从而造成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及配比的变化改变,最后造成中药材品质的改变。

因而,在农田构建中药生态农业系统技术难度及成本都较大,选择符合药用植物原生生境的自然环境开展中药生态农业是理想的选择。因此,郭兰萍等提出道地药材的拟境栽培的策略[16]。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发布后,很多自然生境里有药用植物分布的山区林地及荒坡野地等区域更加成为中药生态农业的首选之地。

③中药生态农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市场竞争优势。多数中药材的产地和市场都在中国,其生产、加工及使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基本都掌握在我国劳动人民手中,基本不存在由国际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因此,通过系统的产业及市场设计,一定会克服生态农业早期人力及物力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既可以较快地实现中药材产业的高品质升级转化,又可以持续增加农民的综合收益。

节选自中国中药杂志《中药生态农业最新进展及展望》

作者:郭兰萍1,康传志1,周涛2,韩邦兴3,王晓4,杨野5,黄璐琦6*

(1.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2.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3. 皖西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4.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5.昆明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031;6.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导航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三农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