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专家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概念辨析
一、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的内涵大体相似,但在答题要求上有明显的思维差异:
指出区位因素,一般说出影响因素既可,不必展开阐述与分析。
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则要从人地关系入手,从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发展变化的视角进行具体描述与阐释,强调过程分析。
二、光照与热量
1.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越大,晴天越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埃及、中亚和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2.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三、春小麦与冬小麦
春小麦: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
冬小麦: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
原理方法
一、农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举例
自然因素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及水热组合等)
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和耕作制度
南蔗北菜(热量);南稻北麦(水分);东北一年一熟,海南一年三熟(热量);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光照)
地形(起伏状况、海拔、地块大小等)
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合发展林业、牧业、立体农业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主导因素
灌溉农业;河西走廊、新疆的绿洲农业
土壤(土层厚薄、肥沃程度和土壤种类)
肥沃程度影响产量;酸碱性影响植物生长
平原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
社会因素
市场(需求的种类和数量)
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城郊农业、订单农业
交通运输
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选择,交通便利扩大了鲜活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园艺业、乳畜业应该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荷兰鲜花点缀世界城市
科技(冷藏、良种、化肥、机械等)
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增加鲜活农产品保存时间;培育良种扩大种植范围;提高产量;改变生产方式
玻璃温室、无土栽培、冷藏保鲜技术
劳动力
数量、素质和价格
中国的蔬菜和水果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低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粮食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地价、资金
地价高低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与效益;发达地区资金雄厚,利于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气候条件的比较
气候类型
优势条件
制约条件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高山、高原气候
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多夜雨,利于作物吸收)
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温带性气候
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土地荒漠化严重
东北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纬度高,热量不足,低温冷害,生长期短
华北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①春旱,多风沙;②旱涝灾害频繁;③水源不足;④盐碱地占较大比例
南方平原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光热水配合较好,雨热同期
春末夏初梅雨,夏季伏旱和洪涝灾害
一图胜千言
气候对种植业的影响

认知结构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农业区位选择的要求

2.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基本思路
区位因素
评价用语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纬度××,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昼夜温差大(小);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地形××,利于(不利)农耕;土壤肥沃(贫瘠)
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资金、地价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土地价格低(高)
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种植历史
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答题技巧
(1)全面客观,瞄准重点:
①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思考,避免遗漏要点;
②抓住主导因素,重点分析;
③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找出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④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地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因地制宜,学会变通:
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与评价,切忌机械套用思维模型、罗列所有要素,应根据设问要求和区域特征,从图文材料中选取体现实例个性的主要方面加以评价,各项属性的详略程度可以不同,也可以增加评价属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专题设计
典型例题一:下图示意H市及其周边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
拥有百万人口的H市为我国西南地区较富庶的重工业城市。该市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立体农业的典型区。

(1)指出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地形条件。(6分)
(2)分析该地区河谷可种植优质热带水果的有利气候条件。(9分)
(3)简析该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8分)
典型例题二: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江西省某日天气形势图

材料二:表四:江西省某县土利用构成变化
材料三:为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该县在农业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建立起了立体农业体系(如图13所示),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

(1)此时南吕的风向为 _______ ,简述锋面系统过境后南吕的天气状况。
(2)据材料二,分析该县在土地利用中最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 。为了有效防治该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县逐步建立了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根据表四中数据变化情况,例举该县在土地利用上所采取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县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立体农业的布局。
(4)该地区是我国酸雨危害严重地区,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 。简述酸雨的防治措施。
典型例题三:(22分)图为我国某省区图,据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所示省区的地形特征并说明理由。(8分)
(2)说出甲河与乙河之间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并从生产要素投入、产品用途和经营规模等方面概述其生产特点。(8分)
(3)图甲为A县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图,图乙为A县农村生活能构成图,设想如何促进A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分)、
典型例题四:读图20“千烟洲位置图”和图21“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资料:千烟洲位于江西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土壤贫瘠,低山、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千烟洲一直以河谷的水稻生产为主。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过度樵采,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千烟洲从河谷农业转向了生态立体农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引入先进的柑橘生产技术,发展成为全国着名的柑橘生产基地。
(1)千烟洲地处五个热量带中的_____________带。
(2)该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不利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等。
(3)20世纪80年代初,千烟洲地区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
(4)千烟洲适宜柑橘种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发展成为着名的柑橘生产基地,导致其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5)读图21,以E为例,任选A—D中的一处,说出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带来的好处。(4分)例:E. 沟谷洼地:新建、扩建原有水塘,在水塘养鱼。既获得经济效益,又保护和灌溉农田。
典型例题五: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区域为某沿海亚热带季风区,人口约2万,面积500km2,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域最高海拔为1428m。

(1)比较图中A、B两地的降水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判断图中乙河流域主要属于林区还是种植区,并说明理由。
(3)甲河相对于乙河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试分析其原因。
高考地理小专题——立体农业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一参考答案:
(1)山地多;相对高差大;河谷海拔较低
(2)纬度较低,河谷地形,年均温高;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基本无寒潮影响,冬季气温较高;干燥,多晴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3)政策支持;农产品丰富;水电充足;市场需求量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技术支持力度大);劳动力较丰富
典型例题二参考答案:
(1)西北风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4分)
(2)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植树造林、种草(4分)
(3)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综合发展(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或多种经营)(1分)
山间湖泊发展养殖业,坡度较小处发展耕作业,坡度较陡处发展林果业。(3分)
(4)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酸性气体多。(2分)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达标排放:开展综合利J{j;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答正确其中三点得满分3分)
典型例题三参考答案:
(1)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2分),北部以平原为主(2分),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2分)。理由:等高线的数值及河流流向(2分)
(2)水稻种植业(2分)投入劳动力数量较多(或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2分)商品率低(自给型为主);(2分)小农经营(家庭小规模经营)。(2分)
(3)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系列开发优势资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开发薪炭林和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共6分,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即得满分)
典型例题四参考答案:
(1)亚热带
(2)土壤贫瘠 低山、丘陵面积大 (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频发)
(3)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4)政策支持 技术先进 (市场广阔、交通改善)
(5)答案要点:
①选一个字母;
②选择山地的哪里;(2分)
③在那里干什么,或者有什么资源;(1分)
④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分)
具体答案及调整:
A海拔较高地区:栽种用材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既获得经济效益,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调整:海拔较高地区如果写山顶、山上、陡坡可得分;经济效益如果写发展林业,卖木材等类似的意思可得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果能写出保护环境四个字就可得分。
B 丘陵缓坡:栽种经济林木和毛竹(幼林地可间种牧草)。既获得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
调整:丘陵缓坡只要写出山坡即可得分;经济效益能写出卖橘子或者发展林业等类似意思中的一个即可得分;保持水土如果能写出保护环境四个字就可得分。
C 丘陵缓坡:发展果园或人工草地。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保持水土。
调整:丘陵缓坡只要写出山坡即可得分。
D 山麓、河谷地区:改造现有农田,完善排灌系统,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产量。
调整:如果写平原或者地势低平地区不可得分;改造现有农田如果能写出耕作业或者种粮食等类似意思即可得分;完善排灌系统、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产量三句只要提到经济效益这个意思,即可得分。上述措施只要提到其中任何一项,就可以认为完成采分点。
典型例题五参考答案:
(1)A地降水多于B地。A地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且大气受湖泊的增湿作用较大,空气湿润。B地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2)主要属于种植区。理由:乙河流域内城镇数量多,说明地势较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加之乙河河口形成三角洲,说明流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
(3)甲河流域以林区为主,植被茂盛,河流含沙量小;中上游湖泊众多,大量泥沙在湖泊沉积;与乙河河口相比,甲河河口受夏季海风影响大,海浪的侵蚀作用强,河口泥沙不易栈积;甲河流域城镇少,人类活动影响小